杭州市律师协会主办 《杭州律师》欢迎投稿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
培训信息
律师培训
业务交流
法律文苑
下载中心
热门文章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业务研究 > 法律文苑
互联网+,助力青年律师弯道超车
来源:柳沛 浙江中铭律师事务所 发表时间:2015-12-23 浏览:6388 分享:

 

    【导语】谈及青年律师,往往会和“案源少”、“没经验”、“工资低”等字眼联系起来,甚至部分青年律师每天仰望星空、靠拼命脑补从苦逼律助变身为知名大状的励志画面来支撑前期生活。其中最大痛点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姿势。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刚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让青年律师在诸多方面可以弯道超车。

互联网+,助力青年律师弯道超车
柳沛 浙江中铭律师事务所

    律师执业就像是米酒发酵,酒越放越清醇,律师越老越吃香。而青年律师,初出茅庐,懵懂青涩,和刚酿出的酒有几分相似,需要不断积累和静心沉淀,才能逐渐散发出持久芬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借助于某种工具,那必然会大大缩短成长时间,迅速掌握执业技能,早日晋升为何以琛式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光芒璀璨耀大地的资深实力派律师。那么,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对,就是互联网。青年律师大多在35岁以下,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刚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同发展起来的一代人,不管是之前的门户网站、WEB2.0,还是现在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一群体都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恰巧就在今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生逢其时,青年律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律师业务方面大有作为,实现弯道超车。

    第一,互联网打破律师办案经验的人身专属性,公开法官司法裁判的类案规则,让青年律师获取执业实务经验成为可能。

    用口语“翻译”一下就是互联网可以告诉青年律师怎么去帮人打官司。或许你还不信,那么我再说得通俗一点,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以前出租车司机开车要靠多年驾驶经验才能记住路名、校名、小区名等,但自从某个聪明绝顶的牛人发明了导航这玩意儿,现在不管去哪儿都不用记路啦,打开百度地图一搜,分分钟规划好路线。

    律师也同样是一个依赖于实务经验的职业,每个案例都是律师的金名片。以前,律师大多类似于个体工商户,属于单打独斗型。各自独立,交流较少,甚至还明争暗斗,执业经验的获得完全是通过对每个案件的亲力亲为逐渐总结出来的,有些血的教训可能还付出了惨痛代价,所以倍感珍贵,当然也不愿意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对于青年律师的培养就更加吝啬了,每个案件办理的具体细节和关键步骤都不会让青年律师参与,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得青年律师只能做一些复印证据材料、收发快递邮件等辅助性工作,当时执业经验的获取主要靠书籍报刊杂志,成长速度可想而知。

    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开放、分享、共赢”的互联网精神,培育的是“互联、跨界、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实现的是“1+1远大于2”的病毒式传播,那些传统的知识来源已经无法再满足大众简洁快速等多样化需求。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人获知信息的首选工具,也同样帮助青年律师丰富了执业经验的获取途径。举个例子,司法裁判文书的公开,不仅可以增加司法透明度,避免部分冤假错案的发生,也同时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案例数据库,为青年律师提供了大量的实务研究范本。每当青年律师在碰到某个相对陌生的具体问题时,只要找准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或无讼案例等数据库中输入,就立马会呈现出类案的生效裁判文书。只要愿意花心思去对比分析、潜心研究,就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各个法官的倾向性观点和既有裁判规则(如《天同码》系列丛书),帮助青年律师了解该类案件的通行做法,预判基本走向,进而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案思路和行之有效的代理方案,提高客户对青年律师的信任度、增强接案能力。尤其在2015年12月15日改版升级的最新裁判文书网中,可以更加详细地搜索到案件的承办法官、律所、律师等内容。未来的时代一定是大数据的天下。青年律师可以凭借触网能力比老律师强的后发优势在互联网所创造出的数据库中游刃有余,实现加速成长,最终弯道超车。

    第二,互联网突破律师执业的地域限制,建立法律人垂直交流的社区平台,使青年律师跨界协作、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成为新常态。

    说得简单明了一些就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面不相见就神交已久”。互联网电商、社区平台的异军突起拉近了各地执业律师的空间距离,虚化了律所对律师的管理制约,缩短了各类信息的传播时间,让信息交换过程变得简单、便捷、高效。每个人都从被动接收信息逐渐向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行角色转变,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CU检说法可以让你知道在北京有一个爱码字的侦查员王栋,通过无讼阅读作者交流群让你与一位素未蒙面的专(mao)栏(mei)编(ru)辑(hua)王大莹神交已久,通过法律读库推送的业界热点让你了解每天有50万法律人阅读着的同样文章……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变得扁平化、极速化和垂直化,也为青年律师之间的交流、青年律师与资深律师之间的互动、青年律师与媒体人、技术人之间的融合搭建了桥梁。比如说,异地查档这回事儿,以前青年律师可能要花四五个小时在路上而办事仅十分钟,现在只要在全国律师协作联盟的微信群里喊一声,立马有好友会主动联系过来,什么婚姻、房产、车辆、土地等信息统统搞定。

    互联网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把你我他都连接在了一起,不仅可以互补,还可以互相学习。律师最大的成本和最缺的东西就是时间,大牌律师更是忙上加忙,所以想请他们到外地为青年律师传经送宝着实比较困难,但如果通过微信群建立一个小型垂直交流社区,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正如无讼阅读最近组织的一个“案例检索云战队”在2015年12月17日晚播放的线上讲座,就是利用腾讯超级无敌强大、上限500人的微信群建立了来自五湖四海、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律人超强阵容互动社区,在无讼小秘书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分享。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也是一次将线上线下巧妙融合的大胆创新。

    律师是一门技术活儿,如何将线上客户转化为线下案源是每个律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无讼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敢为人先的尝试。其中包括在2015年12月4日举办的律界首场“无讼有声”大型TED演讲秀,通过邀请北大研究生卖米粉出名与总理握手的90后电商新贵张天一、“工作态度别人看得见”的超级演说家陈秋实等嘉宾讲述法律人的另一种可能,为青年律师树立了榜样,也再次凝聚了线上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而无讼本身就是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的天同律师事务所与新媒体专业运营团队跨界融合的典范,是法律人垂直交流的一大社区平台。线上,开通了“所有人问所有人”专栏请知名资深律师为青年律师的执业困惑传道授业;线下,开放了无讼学院为青年律师执业必备技能进行集中培训;不定时地通过活动、赠书、评奖等多种形式横向扩大平台影响力、纵向增加用户黏着度。很多青年律师在执业初期都是通过无讼这个平台、透过无讼这扇窗户与外界进行对话,每天打开APP阅读专业文章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一种新常态。

    第三,互联网冲破律师办案的熟人效应,提供第三方评价平台的数据支撑,为青年律师在专业化方面崭露头角创造条件。

    深入浅出地表达就是用数据说话,以后客户想找某专业方向的律师直接在案例数据库中输入即可查看该律师在以往类似案件中的代理情况。由于每个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并非刚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低频性和不定时性,使得当客户有需求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客户找不到律师,律师也找不到案源。以前,客户与律师之间没有直接对接渠道,基本都是靠熟人推介,而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再也不愁找不到律师了。只要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某律师在该地区的执业概况一目了然。如果想找某个专业领域方面(如离婚财产纠纷)的律师,只需要再输入关键词(如离婚财产)就会把数据库中所有带有该词条的文书都罗列出来,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具体了解该律师擅长哪个专业领域及专业化程度了。也可以打开无讼案例中的搜律师,这样输入某个律师的名字,如果经过平台认证的律师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该律师的执业律所、常去法院、代理案件类别个数等诸多详细信息了。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律师的执业活动也存在多方质疑的声音,但正所谓“有数据总比没有好”,案例库中的信息也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最终客户选择哪位律师代理还是要经过面谈商议后综合评定的。

    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即将或已经把所有竞争者拉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由此青年律师就可以在这个虚拟的舞台上“搭台唱戏”了。如果说以前还可以抱怨没有案源因为没有名气不被重视不被知晓,那现在的青年律师再说缺乏案源就只能说明是自身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不够敬业。在“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没人知道你是新晋执业律师,还是资深律界泰斗,唯一比拼的就是你的执业技能和专业实力。哪怕你刚刚才将实习律师证换成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但你如果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客户必定会青睐你。只要有料有才有态度,就会光芒万丈。就像80后律师陈婧做非诉做成杭州首届十大先锋律师之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青年律师不如老律师经验多,不如所主任人脉广,但占有的时间充裕、拥有的精力旺盛,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某一个法律领域进行深耕细作,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让自己带上鲜明的可识别特征,更容易被他人记住。然后再借助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定向营销。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增加曝光度。在律所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原创性文章,把你的思想、观点像病毒一样地疯传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了解你信任你,强化客户在该领域对你的认可度,久而久之,你会在该领域形成某种影响力,从而在这个专业领域比别人钻研得深,成功逆袭。

结语
    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未来不是靠预测的,而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律师主动参与、共同创造出来的。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青年律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案例库中的大数据,预判案件走向,提升接案能力,将律师业务做专做精做细做强,用最短时间完成原始积累和自我沉淀,争取早日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让律师行业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简介:
    柳沛,女,浙江工商大学硕士,浙江中铭律师事务所,地址在杭州市上城区紫花支路16号,邮编为310000,联系电话13732258465,电子邮箱
312356453@qq.com

 

 

[ 下载本页  |  打印  |  关闭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工作信箱 | 管理登录
浙ICP备1404240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4171号
主办单位:杭州市律师协会        技术支持:创搏网络